在春日的暖阳下,校园被温暖的光辉笼罩,仿佛大自然也在为一场意义非凡的德育课程——“以孝为先”系列德育课堂的第三期“接纳父母”增添光彩。3月21日,湘潭少林文武学校精心策划并组织了这场心灵之旅,由拥有近20年教育经验的易校长担任讲师,引领同学们在春光中开启一场关于亲情与理解的深刻探索。
易校长在本次“孝为先”德育教育活动中,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的种种困境与应对之道。他指出,父母与子女作为两代人,由于生活经验、成长经历、教育背景、时代特点的差异,子女常常觉得与父母难以相处,甚至会嫌弃父母的平凡与不完美,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如他人完美,进而产生矛盾与冲突。面对这些情况,易校长强调,子女应该做的就是“接纳”。
他首先提到,子女要接纳父母的平凡与不完美。生活中,许多子女曾因父母的平凡而心生抱怨,觉得父母无法给予自己大富大贵的生活,嫌弃他们学识、能力、资源不足,甚至不愿提及自己的父母。然而,正是这些平凡的父母,给予了我们健康的生命,把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我们。他们虽平凡,但在能力范围内已竭尽全力,他们的不完美甚至带来的伤害,都值得我们去原谅。一个人最大的修养,不是与父母的平凡为敌,而是与父母的不完美和解,懂得父母的艰辛与不易,接纳他们的平凡。
接着,易校长着重讲解了接纳父母的批评。他引用《弟子规》中的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,阐释了顺承的三层含义:心怀感恩、及时回应、自我反省。父母的批评源于对子女成长的关爱,他们批评时要付出精力与情绪代价。子女应以积极心态面对,不能无视或敌视,即使父母言语过激或有误解,也应以敬爱之心回应,否则便是不孝。同时,子女要自我反省,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批评。若自己确实有错,应立刻诚恳认错,虚心接受批评并改正,如学习不认真、结交不良朋友等缺点。
此外,易校长还提到接纳父母的托付。《弟子规》中的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教导我们,当父母需要帮助时,面对力所能及之事,应尽量顺其意完成,如洗碗、拖地、完成学业等。若实在有困难,应与父母商量,而不是让他们等待或催促。
在活动现场,易校长为了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,特意准备了许多零食,作为对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的嘉奖。这些零食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奖励,更是易校长用心良苦的体现,旨在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,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,分享自己的感悟与体会。
在周扬老师举办的《孝为先》讲座现场,作为副讲师的他采访了几位同学,分享了他们参加讲座的感受以及过去对待父母的方式。
一位同学曾觉得父母的关心是唠叨,甚至会顶撞他们,但听完讲座后深受触动,意识到父母的唠叨皆是出于爱,决定以后耐心倾听父母的话,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。
另一位同学过去忙于自己的事,很少关心父母,通过讲座认识到孝顺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,计划以后每周都安排时间陪父母散步、聊天,让他们感受到陪伴与关爱。
还有一位同学曾认为父母的付出理所当然,如今明白父母的爱是无私的,自己也应学会回报,打算主动承担家务,减轻父母负担,让他们有更多时间休息放松。通过周扬老师的讲座,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,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父母相处,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。
在本次课堂中,易校长还特别准备了《伟大的母爱》系列视频。随着视频画面的展开,那些感人至深的母爱瞬间如同涓涓细流,悄然涌入同学们的心田。视频中母亲们无私奉献、默默付出的场景,让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,那熟悉的身影、温柔的眼神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瞬间勾起了同学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。
训练厅渐渐安静下来,只听见轻微的抽泣声,同学们的眼眶逐渐湿润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,最终忍不住滑落脸颊。这些泪水,是对母爱的深刻感悟,是对母亲多年付出的无声回应,更是内心深处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。易校长的用心良苦,通过这些视频成功地触动了同学们内心最真挚的情感,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,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感恩之心。这一刻,同学们仿佛都长大了,他们明白了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粹、最无私的情感,而自己过去未曾察觉的那些细微关怀,其实都是父母深沉爱意的体现。这堂课,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让感恩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,未来必将在他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温暖的花朵。
在课程的尾声,同学们全体起立,共同歌唱《万爱千恩》,用歌声传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