鼓励的“皮克马利翁效应”
  • 教育学上有一名词叫“皮克马利翁效应”,意思是说:父母预言自己的孩子将会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,这些孩子便将展露出父母所预言的才华;反之,如果父母预言孩子是难雕的朽木,孩子的表现必将腐朽不堪。如果从心理学来说,可称之为“自我实现的预言”。

    或许会有许多人以为皮克马利翁是位著名的心理学家,其实所谓的“皮克马利翁效应”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。

    皮克马利翁是萧伯纳笔下创作的一个主角。书中的皮克马利翁是位塞浦路斯王子,正值青春年华,经常幻想有朝一日能跟一位美女相约出游。

    这种幻想越来越令他神往,于是皮克马利翁请来了多位雕刻师,雕刻师根据皮克马利翁对美女形象的描述,认真雕刻,不久就把一座美女塑像雕好了,于是他与美女塑像朝夕相处。他的真情感动了天上的神,神赋予塑像生命,让她和王子结婚。传说,塞浦路斯人就是从那时起在世界上出现的。

    “皮克马利俞效应”其实是后来经过罗桑沙和杰柯逊两位心理学家,将其意义引入教育学领域而形成的。

    对于受到挫折或并不特别自信的孩子而言,采取“鼓励教育”的方法更加有效。

    广东省惠来县的象棋高手许银川之所以14岁便被选入专业队,并在美国进行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,这与他从5岁起就跟爸爸学棋,并不间断地接受着父亲的激励有直接关系。还有因出生时难产窒息缺氧,婴儿时就患有脑性瘫痪,致使全身肌肉痉挛,肢体变形,舌头痉挛,说话困难,吐字不清的北京青年丁铁军,只因为有着父、母亲的激励,他从6岁起读书识字,在父母的鼓励下,多年来丁铁军坚持每天在室内靠在铁架子里,用双手困难地拉住拴在门框上的塑料环以练习引体向上,凭着自信与毅力,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会了穿衣吃饭、读书写字以及使用电脑,能够坐在轮椅上在妈妈的关爱下到过大别山珠江三角洲等地,还创办了为中国残疾人提供咨询服务的“爱康新区康复中美国新乔治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亨利·格达德曾使用一种测量疲劳程度的能量测定仪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。对疲倦的孩子说了一番鼓励的话,可以发现能量测定仪上的指数急速上升;相反当斥责孩子时指数便会突然下降。事实早已证明了激励效应的存在。

    有一位艺术素质很高的学生考音乐学院时意外落榜,这种打击使他几乎难以承受。家长不知如何是好,便向孩子的老师请教办法,老师说需要对孩子给予激励教育。后来,家长接受了老师的建议,将写有“卓越的人才一大优点是: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—贝多芬”的纸条放在了孩子的书桌上。

    这位意外落榜的学生,由此振作起来了,把贝多芬的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,继续发奋学习,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,取得了成功。

   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对学业失去信心!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了解一下孩子没有自信的原因,比如:可能是他已屡次作出努力却收效甚微,于是渐渐丧失自信;父母对孩子的学业过分紧张,无形中给了孩子沉重的压力,当他失败时,内心的自责更大,自我形象更低找到原因之后,家长当务之急是针对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原因帮助孩子重建自信。告诉孩子:“人人都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。我明白你没有自信,但不用怕,我会帮助你的!”向孩子指出他不会比人差,每个人都要经过学习才得到知识,让孩子知道父母在支持他。

    专家评语

    鼓励无所不在,整个社会都是建立在某种激励强化的体系上。作为成年人,每天工作,在周末或者月末,获得工资报酬;勋章颁给勇敢的土兵;纪念杯奖给成功的人士。回报使负责任的努力变得值得这就是成人世界运转的方式。

    遗憾的是,有太多父母把奖励看成了“溺爱”或者“贿赂”的另种说法。这跟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,东方人号称情感含蓄,称赞是不肯轻易出口的,怕表扬了会让孩子骄傲。这样最成功的教育手段之一,由于一种观念上的误解而被大大忽视了。

    假如有这样一天,爸爸下班回家,孩子帮爸爸把拖鞋拿过来。爸爸高兴地说:哇,今天宝宝这么乖呀,把爸爸的拖鞋都拿好了,谢谢。

    爸爸于是亲了亲他。第二天,孩子依然记得昨天的奖励,于是当爸爸回家时,孩子又帮他把拖鞋拿过来了。

    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最好对孩子偶尔一次正确举动,要及时给予奖励,给他们精神上的鼓励,这些鼓励对巩固孩子良好的行为非常有效。奖励就是那么神奇,远比惩罚和威胁更为有效!

    献给父母的忠告

    每一位父母都应明白教育孩子的“皮克马利翁效应”,它的核心理念就是:“汝心信其可行,虽移山倒海之难,孩子也能轻松做到;汝心信其不可行,虽摧花折木之易,孩子也难有所成。”


    湘潭少林文武学校是一所全封闭教学,军事化管理学校。学校以文为主,以武为特色,面向全国招收小学至高中各年级学生。对于叛逆、网瘾、厌学、逃学、早恋等不服管教的问题青少年,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。咨询电话:18873207978 校址:湖南省湘潭县云湖桥镇云湖村(原名石马咀村)